從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世界經濟運行態勢一直處在動蕩不安之中,在國際經濟形勢一路下行的近20年周期里,中國經濟則呈現出一路走好的強勁勢頭??梢哉f是投資這駕馬車立下了汗馬功勞。
工程建設領域風光的同時,也帶來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繁榮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工程機械基本上都是舶來品,全副武裝的正宗國產貨并不多。從表面看,在舶來品占據上風的背后,是國內工程機械的“供給側”掉了鏈子,實際上暴露出我們市場嗅覺靈敏度存在距離,市場意識、研發意識,跟蹤意識存在差距;品牌意識、占領意識不強,甘愿當“二傳手”,甘愿當“快遞哥”;缺乏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勇于進取的使命意識。
往工程機械制造業經濟效益上講,舶來品企業在吃肉,我們在跟著喝湯。在肉和湯之間,營養元素和含量不一樣,企業的資本積累當然也大相徑庭。
站在建筑施工企業的角度講,舶來品雖然好用,但令人頭痛的地方也很明顯且讓人十分惱火,一旦出現故障或需要更換配件,就由不得你了,必須花費重金請他們指定的“醫生”上門維修保養,不遠萬里從海外求購配件。這樣既增加了企業的使用成本,又浪費了寶貴的工期。
(一)是要把“以市場換技術”與《中國制造2050》規劃結合,突出“補短板”。要突出制度設計在推進重大裝備和進口機械設備里的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國產化進程的制度設計,發揮制度的統領和導向作用,積極消化吸收和研發與進口機械裝備相配套的產品技術。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工資、獎金和股權等利益杠桿,把人才、技術、資金和服務的重點引導到關鍵裝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的研發、制造上來。要突出市場在“供給側”改革中的牽引作用,通過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資源所產生的依賴性,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和限制無效、低端資源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從資源供給側的角度突破外國技術的制約,彌補國內機械裝備制造核心技術的短板。
(二)是要通過改進制造、銷售和購買使用的供給側鏈條,加速機械裝備制造國產化。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只有購買、生產、分配和消費的運行鏈條有機運轉,才能推進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有序運行,才能營造供需兩旺的市場氛圍,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才能更好地發揮。同樣,促進工程機械裝備研發、制造、銷售和使用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和受多重環境生態影響的過程,其中有一個環境銜接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和使用積極性。引導裝備制造企業積極地走創新發展之路,除了通過產品目錄淘汰落后產品,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有形之手,傳導支持產品國產化的權重信息,引導企業把精力投入到裝備研發的創新環節上來,還要綜合運用稅收和信貸優惠等財金杠桿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同時要通過鼓勵購買和使用主體積極選擇國產工程機械和裝備產品,以贏得市場支持和支撐。
(三)是要尊重對工程機械裝備創新規律的認識,在思想認識上和精神準備上要突出“供給側”支撐。無論是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或集成創新,都是人才集成、精力集成、時間集成、資金集成和技術集成的結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成功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改進,不斷創新。一句話,就是要通過加強機械裝備制造創新人員的思想工作,把營造有利于支持和鼓勵科研技術人員積極投身創新研發、生產,有利于寬容和理解科研技術人員在創新研發和生產過程中出現失誤與失敗,有利于為科技人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作為機械裝備制造行業企業黨建思想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大力培育和宣傳在機械裝備企業走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典型,弘揚創新發展的正能量,營造有利于我國工程機械裝備走創新之路的文化“供給側”支撐。